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 张博——心中有梦,暗里有光

2022-03-09 141649

O ever youthful,O ever weeping.

——Jack Kerouac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交大的求学之旅转眼之间就要步入尾声,回望这两年半的学习生活,一时间思绪万千,感慨颇多。

    与交大的缘分始于2018年7月的夏令营,彼时还在准备期末考试的我踏上了从广州前往上海的火车,在夏令营参观结束的那个夜晚,我站在宿舍的阳台上做出了决定,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硕士的前半程更像是本科的延续,每日奔波于教室与图书馆的生活甚至让我有了一种回到大一的错觉,然而艰深的课程内容和两周一次的组会无不在提醒着我本科和硕士生活的差异。研一下学期,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学习和科研计划,在网课学习之余,为了提前适应研二的的科研生活,我在导师周保学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撰写一篇综述论文,从文献调研、汇总整理到完成初稿,再到反复调整结构、删减内容,前后历时九个多月终于收到了论文被接收的好消息,我也在此过程中完整地体验了一遍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为后续课题小论文的发表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前半段硕士生活像三四月份的春日一样阳光明媚,轻松惬意,那么升入研二后的科研生活就像七八月份的夏日一样交织着晴朗与阴云,取得进展的喜悦感与实验失败的挫败感共同谱就了这一段生活的旋律。接手课题伊始,我怀着满满的热情忙碌于试验台前却不得寸进,前后制备的几种电极都不能满足应用的要求,直到在新发表的文献中得到了启发,更换了新的电极才完成了体系的搭建。后续的实验过程同样一波三折,在发现体系能够初步实现预想效果后,分析仪器损坏、反应装置漏液、收集装置漏气等问题反复出现,连续数个月得不到有效数据的焦虑与压力逐渐累积,不断消磨着我的耐心与热情,甚至一度让我怀疑最初检测到的目标产物是否来自于外源污染而非体系产生。所幸在寒假前夕,仪器完成了有效的维护,同时寒假留校期间我通过不断尝试不同方案对装置进行改进解决了密封性差的问题,最终再次检测到了目标产物,并且实现了体系在高选择性、高产率条件下的连续运行,获得了充足的数据。相关的成果最终发表在了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在这段一年多的漫长征程中,我想我收获的最有用的经验教训是:对自己的课题不妨多点信心,坚持并非毫无意义,也许下一次尝试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除了学业科研,校内和校外的实践也是我在交大这两年半的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内,我担任了班级学习委员,协助班长和团支书策划和组织班级活动。在校外,我参与了长宁区黑臭水体治理居民满意度调查等项目,并作为海沃氏EHS部门的实习生承担了年度排放清单填报、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登记、日常台账管理等工作。

    在交大攻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半中,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周保学教授。从课题的确定到小论文的撰写,再到学位论文的定稿,无不倾注了周老师的心血,在学业之余,周老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我要踏实做事、真诚做人。桃李不言,师恩难忘,感谢周老师对我的教导与指引,然后还要感谢白晶老师在实验设计和论文修改等方面对我的指导以及在生活上的照顾与关怀,感谢李金花老师在学业上对我的指点与在个人生活与未来发展等方面为我提出的建议,感谢学院其他所有的老师在学业、科研和日常生活中对我的帮助,最后,要感谢409所有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与同届的两位同学给予我的包容与帮助。在交大的生活因为有你们而变得丰富多彩!

    惠特曼的诗里如此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那东西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愿我们都能像那个孩子一样,时间不止,脚步不停。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愿我们心中有梦,暗里有光。